
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闭幕会,表决各项决议草案、决定草案和办法草案。这标志着今年两会圆满结束。
今年在公共卫生方面,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关心什么,想提出什么样的提案议案和建议?让我们听听代表和委员们怎么说——
焦点解析
1.构建三位一体的慢病协同防控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李为民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院长
慢病防控是健康中国建设的一大核心任务。国务院办公厅《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指出,慢性病发病、患病和死亡人数不断增多,群众慢性病疾病负担日益沉重,已经成为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一类疾病,也是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的加剧,由慢性疾病所带来的经济负担将进一步加重。然而,我国慢病防控却存在 “三低”(知晓率低、早诊率低、全程规范管理率低)的问题。
因此构建一套医保与商保协同、医院间协同、在线在位协同的三位一体慢病协同防控体系将大大有利于我国的慢病防控工作开展。
2. 依托公立综合医院,布局组建公共卫生防控救治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张伟 九三学社江西省主委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
只有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防控救治体系,健全预警响应机制,全面提升防控救治能力,织密防护网,筑牢筑实隔离墙,才能切实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公立综合医院不仅是疫情防控救治的主要力量,更是疫情早发现的关键环节。公立综合医院的公共卫生职能,在疫情防控救治中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3. 构筑医防融合疫情常态化防控体系
——全国政协委员卢传坚 民盟广东省委副主委 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
目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发展,我国疫情外防输入压力持续吃紧,疫情呈现局部零星点状散发态势。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疫情防控的各项措施和政策,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们应该继续坚持和加强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疫情防控的“五早”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其关键是“早发现”,尤其要实现在疫情源头的“早发现”,才能避免疫情在社区大规模扩散。因此,我们要坚持科学决策,进一步加强医防融合疫情常态化防控体系建设。
4. 清晰明确预警信息发布的决策主体和责任主体
——全国政协委员韩清华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副院长
在面对突发传染病公共卫生事件预警信息发布时,必须明确是否应予发布、何时发布、由谁发布、发布什么的决定。
然而现行《传染病防治法》《突发事件应对法》关于公共卫生事件信息预警和发布法律体系中,与突发传染病防控有关的预警信息发布现行法律体系的《突发事件应对法》《传染病防治法》却存在对传染病预警权限规定不一致现象,没有清晰预警信息发布的决策主体和责任主体。
对于新冠疫情的预防和控制而言,如何做到让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第一时间及时、准确、全面获得有关传染病的预警信息及应当采取的防控措施等信息,有效阻止病毒广泛传播,最大限度地减少疫情对人民生命健康的伤害,是决定疫情防控成败的关键。
南医大汉卫公共卫生研究院
南京汉卫公共卫生研究院有限公司是依托南京医科大学科研平台与建邺高新区管委会成立的新型研发机构。研究院通过海量医学数据、人工智能算法构建模型,解决公共卫生领域的重点问题。不断提高自身产品研发和科技创新水平,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打通科技创新“最后一公里”。
针对疫情防控
南医大汉卫研究院研发了重点场所综合防疫智能体系统、生物样本监测检验信息管理系统、智能化隧道消杀仓等产品。从“平战结合”的应急处置管理体系、核酸检测信息管理、货物外包装消杀等多个场景入手,构建了完整的疫情防控产品体系,并在市场中取得了较好的市场反响。
针对预警预测
汉卫传染病预警决策平台以传染病预测预警为核心,整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专家团队,打造一个满足公共卫生行业需求的一体化云平台,进而推动公共卫生领域信息化建设。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信息化技术,打造实时监控系统、预警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和评价系统,做到对多源数据进行研判分析、多点触发、仿真建模、预测分析,对防控措施的有效性评价。目前正在和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相关合作。
未来,南京汉卫公共卫生研究院也将持续积极参与到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中,以资深的行业经验,强大的技术背景,助力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进一步实现重点场所的精准防控,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为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